服务热线:
0571-86684288
您的位置: 主页 > 技术文章 >

“液晶”的起源——液晶显示屏的历史发展

发布日期:2022-03-08 15:17  浏览量: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赖尼茨首次发现了液晶。当他测量有机物的熔点时,发现一些有机物(胆固醇的苯甲酸酯和乙酸酯)熔化后会经历一种不透明的白色浑浊液体状态,散发出五彩斑斓的珍珠光泽。只有加热到一定温度,才会变成透明清澈的液体。第二年,德国物理学家O .莱曼用他当时亲自设计的带加热装置的偏光显微镜观察了这些脂质化合物。他发现这种白色浑浊的液体虽然在外观上属于液体,但却表现出各向异性晶体的特殊双折射。于是莱曼将其命名为“液晶”,这就是“LCD”这个名字的由来。

1963年,RCA公司的威利·艾姆斯(Willy Ames)发现,当液晶受到电刺激时,其光传输模式会发生变化。液晶显示技术最早出现在1968年,但真正用于产品是在1973年。同一个公司的海路玛雅集团发明了应用这一特性的显示设备。这是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的开始。最初,液晶作为显示屏的材料是非常不稳定的。所以作为商业用途,还是有问题的。1973年,格雷教授(英国哈尔大学)发现了稳定的液晶材料(联苯系列)。1976年,夏普公司首次将其应用于世界上的计算器(EL-8025)显示屏,这种材料成为了LCD材料的基础。夏普公司在其小型计算器中首次采用了液晶显示器。它采用扭曲向列(TN)液晶显示技术,响应时间慢,输出光亮度低,因此被称为“无源”。这种液晶显示器不擅长显示动态和静态图像。而且视角小,涂抹现象非常明显,所以只用于电脑面板、电子表和电器零件显示器,以及早期的低成本笔记本电脑等对图像显示质量要求不高的设备。

 

“液晶”的起源——液晶显示屏的历史发展

 

接下来的10年,LCD技术发展非常缓慢。1985年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时,LCD立即与笔记本电脑融为一体,并频频出现。但当时的LCD颜色单一,亮度低,用户能看到的是没有色度的黑白显示。

一年后,(STN) LCD出现。STN是“超扭曲向列相”的缩写。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知道“超扭曲向列”是“扭曲向列”的改进增强。STN的出现让LCD第一次出现彩色。STN主要用于一些显示屏尺寸大,要求不高的产品。

1989年,在东芝公司的努力下,第一台彩色DSTN显示器正式应用于笔记本电脑。这一创新让笔记本电脑用户面临的黑白世界瞬间进入了真实的色彩世界。DSTN是双扫描曲折度诺谟图的简称,中文称之为“双扫描被动”,我们也称DSTN为“伪彩色”。尽管实现了彩色输出,DSTN显示器仍然有许多难以忍受的局限性。由于视角窄、图像质量差、分辨率和色深低,DSTN显示器只能提供EGA(640×350)分辨率和显示16种颜色。

1994年,东芝推出专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TFT液晶显示屏,迅速走上时代舞台,成为当今IT行业的主流选择。TFT(薄膜晶体管)液晶,即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是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AM-LCD)的一种,具有对比度更高、色彩更丰富、更新频率更快的特点,俗称“真彩色”。与DSTN相比,薄膜晶体管液晶的主要特点是为每个像素配置一个半导体开关器件,其处理技术类似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因为每个像素都可以通过点脉冲直接控制,所以每个节点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连续控制。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提高了显示屏的响应时间,而且可以实现非常精确的灰度控制,这就是为什么薄膜晶体管的颜色比DSTN更逼真。

 

“液晶”的起源——液晶显示屏的历史发展

 

近两年来,随着TFT制造技术的逐步提高和产品良率的提高,TFT的价格下降了不少。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出现,TFT LCD在响应时间、对比度、亮度、视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进一步缩小了与传统CRT显示器的差距。

目前LCD响应时间不到50ms,亮度200cd/m2左右,可见度120以上。

更多>热门液晶屏产品